感恩教育的实践探索
国开附小 姚淑晶
感恩是自古以来的人类社会道德的基本范畴,其本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也就是说,它是受惠者以崇高的道德情怀、虔诚的道德良心、善良的道德行为,由衷地感激、回报曾给予过和正在给予自己各种帮助和关怀的人的道德行为 .
我国传统道德范畴中,“感恩”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是一种工作和生活态度,一种人生行为哲学的大智慧。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知恩图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饮水思源”、“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知恩图报、感恩戴德的传统美德,这一美德表现出对养育之恩、教育之恩、知遇之恩、提携之恩、救命之恩的竭诚回报。感恩,是我国儒家文化极力提倡的一种积极的处世哲学、一种必要的人生智慧。在“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传统德育中,学会知恩、懂恩、感恩、报恩,既是一种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也是一种道德实践能力的体现。 从20014年开始,我结合“培养现代文明小学生”的教育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正式开始了以培育“感恩文化”为核心的感恩教育。主要内容是以净化和熏陶青少年的心灵世界,使之心存爱心、孝心与感恩之心,学会感激,学会共处,学会宽容,以端正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我的感恩教育的具体做法,有如下几种。
1.树立感恩意识,培养感恩情怀
我们教育每一个学生从社会关系中去认识人本身,认识人的社会性,认识不同社会角色的责任和意义。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自然个体,不可能不求人,也不可能无视他人的求助。当我们接受别人的帮助时,我们应该怀有一种感激的心情,思考:“他人为什么能帮助我,我应该对帮助者做点什么?”“我对他人的帮助说句谢谢了吗?”“如果别人遇到我这样的情况,我会主动帮助他吗?”
在今日的城市社会,感恩情怀的淡薄是处处可见的。如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些根本不需要帮助的人,如健康的、年轻的、有权势的、有钱的,总是得到来自方方面面的照顾;而迫切需要且应该帮助的人,如父母、老师、老人、残疾人、穷困者却得不到应有的帮助。这种现象表明我们的城市文化缺失对感恩的正确理解,缺失正确的社会角色的责任意识。感恩教育必须建立在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学会在社会角色中去培养感恩意识。我们通过对家庭教育问题调查发现,在一些家庭由于严重缺失角色意识,缺失感恩情怀的培养,养成了孩子的自私心理与道德习惯。如溺爱孩子的父母,往往因为是在忘掉孝敬自己的父母的情况下,全心全意地关注孩子,害怕对孩子照顾不周,以至对孩子百般呵护,造成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长此以往,孩子对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感到自然,渐渐接受了“小皇帝”、“小公主”的角色。假如有一天,父母的照顾不是太到位,孩子就会对父母指责、抱怨。这时也会激起父母的不满情绪,或者对自己的做法产生一些思考,冲着孩子发点脾气,数落几句。事实上,这时的父母若能认识到感恩教育的必要,就应该对孩子施以角色责任、态度、价值的教育,教会做人的必行孝道,如何对待父母,如何学会理解一个人需要什么样的帮助,应该对帮助者有什么样的态度、心情,等等。父母在教育子女时,最好的方式是以身作则,躬行孝道,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表现做子女的角色责任和义务,而不是一味的溺爱孩子。孩子的成长需要照顾,更需要教育,而这种教育更应该关注其社会角色的训练,需要感恩情怀的培养。谢觉哉曾告诫青年,侍奉老人不是封建,不是资产阶级思想,而是人类的美德,是共产主义社会崇高的美德。侍奉老人、热爱父母的美德需要从小培养。
2.感恩教育必须与羞耻心等基本道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小学生的德育主要任务是促进学生完成社会化过程,使之逐步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因此,从人性的基本要素,诸如从羞耻心、良心等这些人性中最基本的道德要素入手实施有效的德育是十分必要的。即从人性的基本要素入手开展德育,实际上是基于人的社会性,人的生活本能需要的德育。羞耻心是人性中最基本的道德要素。自古以来,人们认为羞耻心是人的社会性表现,也是德育的主要内容。因此,我们实施感恩教育坚持与培养学生的羞耻心紧密结合。
只要一个人有了羞耻心,做人就有了基础。我校结合“八荣八耻”教育,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社会观。我们重在引导学生明白什么是是,什么是非;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荣,什么是耻;什么是过,什么是错。在现实生活中,如此不胜凡举的德育内容,比比皆是。如果我们的德育忽视这些生活中的基本内容,那么小学生对这些做人的基本道德常识就会漠不关心。羞耻心教育,是感恩教育的基础,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不知道羞耻的人,还会知道什么是自重,什么是自爱;还会知道什么是损人,什么是缺德;还会知道什么是问心无愧,什么是恬不知耻;还会知道什么是知恩图报,什么是忘恩负义。羞耻心是做人的基础,我校的感恩教育非常注重与羞耻心、荣辱观教育有机结合。我们在感恩教育内容上,紧密结合“八荣八耻”,让学生正确理解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人、一个现代城市人、一个高尚的中国人应有的羞耻心,应有的感恩情怀,应有的感恩之心。
为了有效推进感恩教育,我校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与道德认知能力,实施感恩教育行动计划。具体内容是:每一个学期,每一个学生都要“读一本感恩的书,学唱一首感恩的歌,做一件感恩的好人好事,讲一个感恩的故事,诵一首感恩的诗和散文,写一篇感恩的作文”;每个班级要开一次感恩教育的班会,办一次学生与家长共同参与的活动,搞一场感恩教育成果交流与报告会,表彰一批感恩先进个人与班级。通过这些活动树立以知恩图报为荣、以忘恩负义为耻的新风尚,在感恩教育中培养学生牢固树立崇高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3.感恩教育可以将学校德育、家庭亲子教育有机结合
亲子教育非常重要,是因为人的情感的形成与发展取决于对父母、家庭的持久依恋。婴儿对母亲的依恋感产生于从母亲处获得饥饿的满足、舒适、温暖和支持。现代医学和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母爱最早始于婴儿期。母亲和孩子之间的爱,始于婴儿出生后的第一个小时。美国医院曾经实行把婴儿放在育儿隔离室里,只是在需要喂奶时才被带到母亲那里。这种做法遭到了严厉的批评,因为它妨碍了产后第一小时里母婴感情的建立。上海国际和平保健医院也认识到这一特性,实行婴儿出生后“母子同室”制度。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他们与父母之间的情感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但是,这种情感的发展,不能完全是自发的,而是需要正确的引导。为了加强亲子教育指导,我校进行了“你对爸爸妈妈知多少?”“你知道父母的辛苦吗?”“你为什么不爱爸爸妈妈?”的问卷测试,发现70%以上的学生对父母的工作、生活不知道。有半数以上的孩子不知道父母的生日,但对不爱父母的理由却十分充足。如有的学生说:“爸爸经常外出,我不爱爸爸。”“妈妈总叫困难,不给我买名牌衣服,我不喜欢她。”“爸爸总是批评我玩电脑,妈妈总要我写作业,我就是不爱他们”,等等。针对这些情况,我校老师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父母在家操持家务和参加业余学习的情景,了解父母在单位辛勤劳动、早出晚归,观察父母生活很节俭,再算一算家庭实际收入,比一比我和父母的生活开支账,孩子对父母的责备、抱怨就少多了。学校利用晨会、周会、班会,组织了“我爱爸爸妈妈”专题交流,让学生讲“我眼中的爸爸妈妈”、“辛苦的爸爸妈妈”、“爸爸妈妈我爱你”。在同班同学中倡导“今天是妈妈爸爸的生日,我们为她/他祝福!”由于增进了对父母的了解,激起了学生对自己父母的孝敬之情。
感恩教育是净化精神家园的教育,它不仅会使人们焕发道德理性的自觉,培养善良的德行,而且有利于每一个社会个体自觉地加强道德心理、情感、品质的修养,有益于个体身心发展的健康,在克制物欲浮躁的前提下,尽量做到心态平和地看待生命的价值。所以,加强感恩教育,有利于矫正当今社会迷茫、忧郁、浮躁、贪婪等不良心理障碍,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健康发展。
我认为开展感恩教育,倡导感恩新风,树立感恩意识,培养感恩情怀,旨在使德育贴近生命、贴近生活、贴近人性。我们期望广大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学会心存感激之情,身行感激之举,学会善待生命、善待自然、善待社会、善待他人,让世界变得更美好,让大家相处得更和谐,让自己生活得更精彩!这一教育的目的和内容,是学校、社会、家庭所共同的,具有较强的同一性和可操作性,它们可以找到较好的互动形式,有利于形成教育的合力。